为什么有的环保企业赚着赚着就赔了

最近接触调研观察了一些环保企业,可谓几家忧愁几家愁,有的按部就班撑着,有的愁眉苦脸熬着。三年来的疫情反复,改变了很多行业产业的格局,改变了很多企业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一直以来思考一个问题。有一些环保公司,一身毛病,商业模式似乎都不通,但是,不影响其成为一个一时可以赚钱的公司。这类公司有一个特点,会逐渐的后来不知怎的,经营难以为继,裁员或是关门大吉。还有一些公司,似乎什么也没有做错,但是也会慢慢进入一个衰退期。渐渐的,我想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那就是这些环保企业,其实在赚钱的时候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赚的。他们并不能清醒的认识问题并加以修正规避。随着形势的变化,当出现亏损,经营难以为继的时候,其实也不清楚,到底是怎么赔的。照个这个思路,我梳理总结了一下,大致有这么几种类型。01错把风口当能力雷军说过这么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大致意思是说,当一个市场机会到来的时候,哪怕能力有限,也能有所收获。环保市场受政策性驱动较强,有时产品质量不一定打磨的很好,也会在市场风口来临时,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但是,把风口当成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多牛逼,就有点尴尬了。销售的产品的是客户市场需要的,这是第一位,并不一定是能力多牛,尤其是在行业参与者较少的时候。这种业绩,与其归功于能力,不如归功于幸运。对于这种业绩和成绩,一个企业要有清醒的认识,趁着红利期,弥补短板,完善团队,打造核心竞争力,会有机会成长为一个不错的企业。而如果妄自尊大,那就属于典型的赚的时候,不知道是怎么赚的。02无法相时而变也许一个企业,什么也没做错,但是也在节节走下坡路,原因是多方面的。承前所述,环保行业属于政策驱动型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重点和方向,很多时候会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周期。当一个周期结束后,市场会萎缩甚至消失,或是由增量市场的建设转为存量市场的提标改造,或是由建设期转向日常运维期。而一个企业对这种变化,如果没有敏锐的认识,去适应这种变化,那企业效益也会变得跌宕起伏。还有一种情况,是市场竞争的不断内卷与加剧。原本市场上同类产品只有数家,大家看着效益不错,纷纷进入这一领域,尤其对于技术门槛不高的产品,玩家剧增,造成市场的混乱和竞争加剧。当企业面对这种形势而无解的时候,便会逐步外化为企业自身效益的下降,竞争力的下降。03两难之间,随波逐流其实,在市场情况变化的时候,“什么都没做”就是做错,而有时“并未做错”,做了当下最应当做的决定,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决策者也面临困境或是两难的抉择。面对低价竞争,是否跟进?面对高杠杆,是否参与?我们听说过,在饥荒年代,人们会用“观音土“来充饥。观音土是一种无机粘土类物质,相对来说适宜入口,但是没有营养无法消化,也就骗骗胃,并最终导致死亡。但是,人们知道结果,还是会选择食用。市场情况有时可以类比,面对不参与是等死,参与是找死但是会延缓的时候,很多公司会选择跟进。虽然明知远方的灰犀牛是潜在的威胁,但是仍然选择可能的侥幸。因为,只有活着才有机会。很多时候,复盘一个企业或是一个项目,无法站在上帝视角来进行评论,也许当时的选择就是最佳选择,但是最终,无法取得预期的结果。

04:30

04题外话:疫情下的环保也许谁也没有想到,这场始于2020年的疫情,会持续至今,并对整个经济乃至整个世界,产生如此持续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还会继续持续下去。抗疫,是这两年来的主旋律。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上海还在封城当中,北京出现了多点并发的案例,杭州开启了2天一次的常态化检测。谁也不知道疫情会何时结束,会不会结束,今后我们应当如何与新冠共存。环保行业本身就受冲击巨大,所有的财政支出都倾斜向了抗疫,政府人力资源也很多投入抗疫主线。环保相关的项目,除必要刚需的执行,也都陷入了停滞。而对于每一个环保企业而言,现在需要做的,也许只有一件事最重要: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