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环保系统迎来设备「采购潮」!时隔4年,生态环境部提出全新要求

对讲机0台;执法记录仪1个;执法终端手机5台;无人机1台;手电筒3支;执法车辆1台......”


XG县环境执法大队杨队告诉水圈,他们的执法设备十分匮乏,专业设备要么少要么无,尤其在同时面对多起环境污染事件时难以分头处理。


杨队长还表示:“缺乏精密监测仪器,很多执法内容得不到及时开展,当上级对基层开展督查检查时往往能利用先进设备发现基层因设备落后而未能发现的问题,如此又成了基层工作的过失......”


好消息是,这种苦日子到头了!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指导标准(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导标准》),明确要求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对于常用执法装备可采取自行采购的方式配备,满足执法基本需求。

现在各个部门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每年的工作经费都在缩减,但环境执法任务量一点也不少,该做的还是要做。我们聘用的辅助执法人员要从办公经费列支,还要委托开展监督性监测和日常监测等监测项目,基本没有多余的经费来强化执法装备。”


基层环境执法配套设备配置短缺,究其原因还是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


为此,生态环境部在新修订的《指导标准》中特别强调:


“资金方面,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加强与财政等部门沟通,积极申请中央生态环境资金支持,充分保障执法装备配备、正常维护使用和耗材增补经费。”


除了资金保障,新修订的《指导标准》还在执法装备配备模式、装备应用和使用管理上提出了全新要求:


  • 常用执法装备,可采取自行采购的方式配备;

  • 使用频率低、操作专业性强、耗材使用量大的执法装备,可采取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配备;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实际建立全省执法装备统一管理平台
  • 按规定及时做好执法装备的报废、补充和更新工作;
  • 定期对生态环境执法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充分发挥执法装备应有的效用

......


具体来看,新修订的《指导标准》在多方面均做了不小的改变:


 标配装备由28项调整为34项。如“便携式土壤重金属检测仪”“移动源执法监测设备”“便携式X、y剂量率仪”“便携式卫星电话”等由选配调至标配。


 选配装备由29项调整为40项。如“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监管设备”和“碳排放执法检查煤样采集化验相关设备”共2类8项新领域执法装备纳入选配装备。


 装备配备类别由4类调整为6类。分别为单人基本装备、单组执法装备、现场取证装备、现场文书制作装备、执法保障装备、日常办公装备。


 细化装备功能参数。对标配装备基本功能参数、主要性能指标和参考使用年限进行规定,强化标准可操作性



图片

市级生态环境部门,设备采购需求量最大


此外,新修订的《指导标准》还对原来的省、市、县三级配备数量逐级递增的模式进行了调整——


调整为市级配备数量最多模式。县级生态环境部门作为市级派出机构,其配备可由市级生态环境部门统筹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生态环境智慧执法已开启30多年,不少地区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已经用上了“黑科技”,为基层环境执法装上“千里眼”“顺风耳”。


比如,通过卫星影像对污染物种类和污染范围进行估算,以往人工巡查1个月的工作量,只需两天即可完成。再比如,布置无人机自动飞行站,结合实时探测水质数据的无人船和探测涵洞排水情况的机器人,用来及时掌握整条河道各个角落的水质情况。还比如有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部门,依托光谱技术为所有企业打造了一个企业排水的“基因”图库,给每个排污企业打上一个身份标签。

......


尽管如此,中国生态环境执法数字化、智慧化还远未完成。一方面原因是上面我们提到的执法资源不足,另一方面原因则是当下基层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也正因如此,为充分发挥执法装备应有的效用,新修订的《指导标准》还对各级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的履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


◎ 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定期对负责执法装备日常维护人员、生态环境执法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 执法人员要熟练掌握并运用单组执法装备类别中的六小项必备取证执法装备及单人基本装备、现场文书制作装备类别中的六小项防护和办案执法装备。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调整还解决了各级生态环境部门长期因资源倾斜不足产生的矛盾与隔阂。


下级生态环境部门的「抱怨」:“虽然配备了一些基础性执法设备能基本满足案件的办理和环境信访件的协调,但大部分设备数量少且陈旧落后,更缺乏前沿执法设装备,多次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反馈了补强配齐执法设备的问题,这几年虽然陆续有改善,但一些关键、重要的装备设备还是难以落实,难以满足高效执法需要和打破传统执法方式壁垒。”


同级生态环境部门的「妒忌」“我们无人机、对讲机等设备或少或无,而其他兄弟县区的同级支队都安排上了电子狗等专业设备,在工作效率上我们也是难以望其项背。资源的短缺和倾斜不足,从根本上导致了我们环境执法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执法方式落后、发现问题能力不强。尤其是需要利用先进设备辅助执法时基层的问题就更加凸显,一些企业隐蔽性偷排漏排行为发现取证难度大。”


上级生态环境部门的「无奈」“我们市一级的环境执法设备配置还算完整,执法车辆、执法终端、无人机和采样监测设备也仅仅能算够用,但是如果要给县级部门兜底我们就捉襟见肘了,好几个派出局,手心手背都是肉,给得了这个给不了那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层是环境执法工作的主战场,更需要先进充足的执法设备的保障。提高市级装备配备数量,这一调整无疑让广大基层执法人员拍手叫好。



图片

卫星监测扫描...更多“黑科技”将用在生态环境执法


2019 年,中国诞生了首个环境行政处罚智能办案系统即环境执法通 2.0 安卓端”,将立案调查取证告知合法性审查执行结案等执法程序设置成软件操作程序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 年)》指出要“积极推进智慧执法,加强信息化技术、装备的配置和应用。”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更是明确要求,“大力推行非现场执法,加快形成智慧执法体系。”


 

这些进展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生态环境智慧执法正在步入强弱人工智能并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