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费跌幅超50%,净利润减少58.93%!全国危废市场真的饱和了吗?
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饱和后,危废利用处置市场也已开始产能过剩了!
11月21日,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发布全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的引导性公告》。公告显示,河南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总能力已高于危险废物产生总量。
具体来看,《环保水圈》梳理出其中的几组关键数据和内容:
1、截至发布日,河南省现有持有效期内省厅核发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163家,危险废物经营能力1318.96万吨/年。
2、其中,处置单位21家,焚烧物化填埋集中处置单位10家,水泥窑协同处置单位11家。利用单位142家,利用能力1164.08万吨/年。
3、从利用的危险废物类型企业数量从多到少,前三名分别是铝灰(渣)31家、有色金属冶炼废物(含废催化剂)29家和废矿物油和含矿物油废物21家。
4、163家经营单位中生产负荷超过60%的,仅有27家。2024年1月-10月,省内单位总体生产负荷约19.08%。
5、鼓励现有危废利用处置项目提标升级改造,鼓励投资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项目。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表示,除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工业废盐、含砷废物等危险废物外,河南省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基本处于产能过剩状态。
可以看出,河南危废利用处置能力整体已经趋于饱和,甚至超出了实际处理需求。对此,环境厅也在《公告》再三强调“谨慎投资”。
从几年前爆发式增长,到现在又一省产能过剩,由此可见危废行业“跑马圈地”的时代,可能要结束了。
至于为什么说“又一省”呢?因为这不是危废行业第一次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了。
早在2021年开始,江西、山东、浙江、辽宁、河北、湖南、安徽、湖北、江西、吉林、广西等多个省份就已经陆续发布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引导性公告。
从上述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危废处置能力过剩是不争的事实,关于这点,也能从一些(涉)危废处置企业的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表上看出。
危废“一哥”海螺环保,发布2024年中期报告显示,上半年海螺环保收入约8.04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7.18%;公司权益股东应占净利润为8214.1万元,同比减少58.93%。
“老牌”危废企业东江环保,2024年半年度报告显示,预计2024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4,600万元至25,600万元,同比下降23.67%至28.69%。
安徽危废上市公司超越科技,2024年上半年,超越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33.76%;归母净利润亏损1940.57万元。虽然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但仍处于整体亏损状态。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危废处置企业业绩下滑、亏损现象较为普遍。
当然,其中也有不少企业呈现“正增长”成绩。比如,危废巨头之一的格林美,发布半年报,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73.38亿元,同比增长33.99%;归母净利润7.01亿元,同比增长69.70%。
产能过剩带来的后果,除了影响企业业绩下滑,还有更直接导致危废市场“价格战”。
◎ 2021年,江苏焚烧、柔性填埋和刚性填埋平均价格降至3000元/吨、1900元/吨和4500元/吨,较2020年同期分别下降40%、45.7%和22.4%。
◎ 2020年,广东部分地区危废焚烧处置费从之前的上万元,降至八九千元,再到后来的6000元。
◎ 山东在2019年,个别区域焚烧处置费从2017年均价5000-6000元/吨跌至2000-3000元/吨,跌幅超50%。
东江环保就曾表示,公司净利润亏损增加主要由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公司无害化业务处置价格下降,资源化业务收运折率上升影响,毛利率同比降低,导致公司净利润下滑。
而“供过于求”带来的更严重的弊端就是,有的危废企业利润会持续降低,进而出现严重亏损,陷入恶性竞争,最终因无法承压而陷入浑浑噩噩或被淘汰。
因此,危废行业经历从“产能严重不足”到如今“产能严重过剩”的过山车局面,也反映出行业总体从跑马圈地到稳定增长的新常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淘汰和重组后,危废市场最终会回归到一个相对正常的状态:供略大于求。
此时,面对原料竞争、利润腰斩、成本翻番等现实情况,看的就是危废处置企业的“真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