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这么继续搞下去,我国的社会将出现很大的问题,严重到让诚实守信的学生无路可走
"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刚强。"
昨天晚上,一个让我夜不能寐的电话。
我的学生小王打来电话,声音哽咽:"李教授,我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
这个在实验室里踏实干了四年的博士生,在找工作时屡屡碰壁。面试官们的评语几乎一致:"太老实了,不够圆滑,不适合我们企业文化。"
("现在的企业招人,看重的不是你有多努力,而是你有多会来事。"某知名猎头公司负责人如是说。)
这不是个例。
前几天在朋友圈刷到一则新闻:某高校应届生小李,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诚恳的工作态度,顺利通过某大厂的技术面试。可入职不到三个月就主动离职了。
原因令人唏嘘:他发现部门里的"明星员工"们,人人都在玩数据造假。月报、季报全是精心"美化"过的数字。
"我实在装不下去了,"小李说,"每天看着造假数据,良心上过不去。"
(据某调查机构数据显示:在95后职场新人中,有67.8%的人表示因为"太过耿直"而在工作中遭遇挫折。)
这种现象正在蔓延。
诚实守信的人越来越像是"异类",他们被贴上"不会来事"的标签,被排挤在职场主流之外。
一个令人心惊的数据:在某人才市场的调查中,超过80%的企业HR表示,"过分耿直"的求职者往往会被降低录用优先级。
("太过正直的员工反而会影响团队氛围,这是残酷的现实。"某500强企业HR主管在内部培训会上的发言。)
更令人担忧的是教育领域。
前不久,我去母校做讲座,一个学生的提问让全场陷入沉默:
"李教授,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诚实守信,可现实中看到的都是投机取巧的人爬得更快。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像一记重锤,击中了在场每个人的心。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指出:"我国的社会已经病入膏肓,诚实守信正在让孩子们无路可走。因为这些品质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吃亏,清流已经变得格格不入。")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不是诚信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社会评价体系出了问题。
当"会来事"成为比"有能力"更重要的职场标准,
当"圆滑"被美化成"情商高",
当"投机取巧"被包装成"经营之道",
我们的下一代还能期待什么?
(某社会学家警告:"如果不及时扭转这种风气,10年后我们可能会失去最后一代诚信者。")
但我始终相信:黎明前的黑暗最浓重。
变革的曙光已经出现。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用人标准,开始意识到:真正的企业文化,不应该建立在"圆滑"的基础上。
(据最新研究显示:在经历过企业信任危机的公司中,90%开始重新强调诚信文化建设。)
对于正在迷茫的年轻人,我想说:
不要因为环境的浑浊就放弃自己的清澈。
不要因为世界的复杂就丢掉自己的单纯。
诚实守信不是你的软肋,而是你的铠甲。
它可能会让你暂时落后,但绝不会让你永远落败。
("真正的强者,不是被环境改变,而是改变环境的人。"某知名企业家在演讲中如是说。)
让我们重新定义"老实人":
不是毫无底线的忍让,
而是有原则的坚持;
不是盲目的执着,
而是智慧的坚守。
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实人,
也要做一个有力量的老实人。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
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傻子",
来守护这个世界最后的温度。
("当诚信成为稀缺品,坚守它的人就是最富有的人。")
只要我们还在坚持,
就永远不会真正迷失方向。
这个世界,终究会被善意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