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挺起中国经济的腰杆

不是所有省市都能站在聚光灯下成为焦点。
过去十年,广东和江苏电子信息产业、浙江互联网产业的崛起,让这些省份成为全国羡慕的优等生。
相比之下,虽然长期位居全国GDP三强,但山东产业偏传统、偏资源型的结构却遇到了转型困难:
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占比、本外币存款、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层面,山东和广东、江苏、浙江的差距在拉大,甚至已经影响到山东人口的数量和质量。
这也是山东过去几年下大力气下定决心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动力所在。
但不是所有省份都能成为广东浙江,山东强大的生产基础性原材料供应保障,也决定了其中国经济压舱石的价值,在这两年疫情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随着房地产、互联网繁荣逐渐衰退,加上国际环境的日趋复杂,中国经济正在面临新一轮调整。
能源化工等原材料供应、产业数字化转型、“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克等,将成为中国经济不得不考虑的重中之重。
这恰恰是山东过去几年转型的方向。
在恒大宝能等房地产企业接连爆雷、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平台企业受到调整之际,产业转型跟中国经济同频的山东被寄予厚望。
从目前的布局来看,山东正在能源、化工、机械、医药等领域,加大数字化转型、研发创新投入力度,继续担起
新时期中国经济压舱石2.0的重任
。同时,山东还在深度布局
先进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等数字产业集群,
为下一个十年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山东力量。
2021年,全国GDP四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均迎来新突破:
广东突破12万亿、江苏突破11万亿,山东突破8万亿,浙江突破7万亿。
对于山东来说,稍感欣慰的是, 山东领先浙江的优势增加了1000亿,两省差距由2020年的8516亿元扩大到2021年的9580亿元。
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山东这几年新旧动能转换的努力赢得了回报。
但山东经济产业结构偏传统的短板依然需要进一步改善,尤其是产业结构问题已经影响到山东的人才引进。
广东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规上工业营收16.98万亿,利润总额达1.09万亿,规上工业利润率6.42%
江苏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8%,规上工业营收14.99万亿,利润总额达0.94万亿,规上工业利润率6.24%。
浙江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规上工业营收9.8万亿,利润总额达0.68万亿,规上工业利润率6.93。
山东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规上工业营收10.23万亿,利润总额达0.53万亿,规上工业利润率5.15%。
对比来看,山东2021年规上工业增速与全国持平,但落后于江苏和浙江,规上工业营收在四省中排名第三,但利润总额和利润率均排名垫底,且规上工业利润率与其他三省差距较大。
规上工业营收和利润直接影响到区域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以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从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广东44993元,江苏47498元,山东35705元,浙江57541元。
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广东54854元,江苏57743元,山东47066元,浙江68487元。
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广东22306元,江苏26791元,山东20794元,浙江35247元。
规上工业利润率不高,根源还是在产业结构。
具体来看,在广东、江苏和浙江工业结构中,占比最高的产业都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占29.3%、14%、7.9%。
反观山东,主营业务收入排在前五的是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还是
停留在资源型产业层面
与此同时,正是凭借工业门类齐全、基础材料供应充足等优势,山东在这两年疫情期间屡屡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压舱石。
据统计,山东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全部41个工业大类和197个工业种类,是全国重要的化工、建材、医药、装备制造生产基地,其中约有40%的工业企业位于产业链中上游、是生产基础性原材料的企业。
现在来看,山东压舱石的重要地位还在进一步凸显。
2021年5月1日出版的第9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其中提到:
“我在浙江考察时发现,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当地不少企业需要的国外原材料进不来、海外人员来不了、货物出不去,不得不停工停产。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
随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完整的工业制造产业链才是国民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保障。
从这个角度来说,
如何发挥山东化工能源大省传统优势,将关键原材料的供应链管理,尤其是数字化管理上升到更高层面,不仅仅是山东产业升级问题,更关系到国家战略。
一方面,山东提出加快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夯实能源化工新材料产业的优势地位。
进入2022年,山东和华为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5G+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工业互联网、智能矿山建设等关键领域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同时山东还明确支持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与龙头企业共建行业子平台,分行业重点打造100个典型应用场景,推动链主企业建设产业链赋能平台,探索全链条、整园区赋能增效路径,累计培育15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15个工业互联网园区。
除了能源化工优势,山东制造业的另一个优势是隐形冠军多,而且都集中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截至目前,山东全省共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2家,数量居全国第三位;获评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7家并获得中央财政资金3.86亿元,获评企业和资金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从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数量上来看,山东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09家,远超浙江(91家)和江苏(57家),位居全国第一位。
山东曾多次明确提出,“突出制造业主战场,对标德国制造,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
时至今日,在德国的经济结构中,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仍然高于其他欧洲主要国家,也高于欧盟平均水平,这也让德国拥有了足够的底气和实力。
德国制造,最让外界称赞的就是“隐形冠军企业”。截至2019年,全球“隐形冠军”企业中,德国以1307家雄居榜首,占总数的47.8%。众多“隐形冠军”支撑起德国在欧盟经济中的“火车头”地位。
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大多拥有上百年的历史,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高度注重产品质量和价值的“小公司”、“慢公司”,
有着专注、标准、精确的制造风格,在一个环节、一个零部件上逐步树立起行业霸主地位
当前,德国通过工业4.0,仍在不断夯实自身制造业优势。
简单概括,德国工业4.0有两大方向,一是全力打造数字化工厂、数字化制造、数字化配送、数字化商业模式,二是继续提升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为制造业创新升级提供着牢固的科研支持。
对标德国,山东也在加大制造业科技创新力度,省级财政基础研究投入增长10%以上。尤其是,突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氢能等关键领域,开展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公共安全、高端芯片、智慧农业等领域,再启动一批“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
同时,山东还将政策支持精准面向企业,特别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通过“创新服务券”等模式,支持企业围绕创新和技术、数字化赋能、工业设计、市场开拓等方向提升能力,单张服务券最高补贴5万元;扩大职称申报参考依据范围,将技术创新、专利发明、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等成果作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职称的重要参考。
加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培育,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
山东的目标是像德国一样,在制造业领域培育出更多隐形冠军,持续在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上下更大功夫,加快构建以新动能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在山东传统优势产业向技术含量更高、更关键领域延伸的同时,山东还在
加快加快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从本本上破解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
《山东省“十四五”制造强省建设规划》明确提出,
在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方面,山东将集中力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医药等4个领域共28个新兴产业,培育形成新动能主体力量”。
在今年山东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做强7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3-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未来所有的高端制造业,都会是智能硬件和软件的融合,都会涉及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因此,
山东希望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制造业深度跨界融合中,培育出具有山东特色优势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比如,巩固数字经济新优势,打造先进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等数字产业集群,培育30个以上大数据创新发展实验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左右。
而在数字经济发展尤其是智能制造信息化建设中,对智能传感器,工业物联网所需的射频收发芯片、调制解调芯片、基带处理芯片等;数据中心和工控机等都有大量需求。一个典型的智能工厂,将会有超过1000个各类传感器。
这就要求山东,一方面要加大芯片、智能传感器、工业软件等关键产业链的招引培育,另一方面更要下大力气培育本土的下一代消费级智能终端企业,简单说就是手机电脑之后的爆款智能终端,比如智能可穿戴设备、新能源汽车等。
智能手机普及和随之带来的移动互联网红利之后,所有的全球巨头都在寻找下一代颠覆智能手机的终端设备,通过内容和硬件的融合来寻找创新机遇。
包括智能头显在内的可穿戴设备是其中一个爆发点。
在这一领域,占据全球中高端虚拟现实头显70%市场份额的歌尔和在混合现实领域 (MR)全球出货量第一、虚拟现实(VR)生态级操作系统领域国内出货量第一的影创科技,在青岛和潍坊都有重要布局。
山东只有不断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同时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机遇,培育更多新兴产业集群,才能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本外币存款、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市公司数量等衡量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指标层面迎头赶上,成为人才吸引高地,成为中国经济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