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首次!农村污水治理提速变身“钱袋子”,生态环境部释放明显信号!

一场史无前例的农村污水治理行动,正在悄然提速中。
在业内人士对“农村没有污水要治理”、“生活污水自留自用都不够”、“农村污水关键在于就地利用”等话题还在热火朝天的讨论中,没人注意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已正式发布和实施半年有余。7月29日,生态环境部举行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赵世新出席发布会,介绍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情况。

《环保水圈》注意到,针对农村污水治理情况,主要展示了多方面的治理进度,例如生活污水、黑臭水体、厕所粪污和农业面源污染等。
首先,赵世新司长给出了一组关键数据:
截至2024年6月,“十四五”全国新增完成6.7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5%以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的8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自然村比例超过90%。
光看这组数据,大家可能对生活污水治理还没什么切实体会,那么《环保水圈》再给出几组数据比较一下:

  • 据住建部和环境部数据统计,2016年至2021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仅从22%提高到28%,5年仅提高了6%左右
  • 2023年4月,环境部土壤司一级巡视员陈永清在《2023中国乡村振兴与环境发展论坛》又再一次更新了数据:我国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1%以上
  • 在去年推出的农村污水系列文章中,小编就曾表示,这场农村污水治理行动属于“治理速度慢下来,但是治理质量提上去”。
    对于农污治理具体措施的实施,赵世新司长同样在新闻发布会上做出了答复。
    在黑臭水体治理上,强调清单化管理、系统化治理和常态化监督。
    例如,将其中面积较大、群众反映强烈的4000余个水体纳入国家监管清单,将其余近万个水体纳入省级监管清单,实行“拉条挂账,逐一销号”。对销号后发现返黑返臭的水体,取消销号,列入问题清单。
    一些地区更是在治理模式和管护机制方面创新,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让农污治理变身“钱袋子”。
    河南周口,在治理好的坑塘上建设光伏发电板,打造“渔光互补”模式,年发电量150万余度,年收益约55万元;
    有的利用坑塘养殖鱼虾,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产业新模式,变“纳污坑”为“生态塘 ”“经济塘”。
    山东济宁,一村庄治理黑臭坑塘约4300平方米,汛期可蓄积12000余立方米雨,为周边农田提供9000余立方米灌溉水源。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上,梳理氮、磷污染突出的重点水体所在流域涉农县清单,强调“系统防治”。
    比如,安徽省政府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就提出推广应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及时清理农作物秸秆、推动建立畜禽粪污收储运体系等手段,从源头杜绝或减少农药、畜禽粪便及畜禽养殖中的沼液、沼渣 、污水等直接排放。
    广西南宁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要求实现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实现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等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图片

  • 在厕改问题上,赵世新司长则用一句话表示,农业农村部加强农村改厕指导。
    但有时候,字数少并不是说做得有多好,反而可能是尚存的问题还不少。
    此前被央视曝光的农村污水治理“豆腐渣”工程事件,就是一起极为典型的农村厕改负面新闻。
    化粪池和排污管道根本没有连通、污水处理设施形同虚设、化粪池排气管象征性摆放......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样的厕改工程竟然通过区、市两级验收!
    可以看到,虽然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但是深究之下,工程质量问题与设施运行成效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农污治理建设管理上,坚持做到“四不搞”:不搞“一头热”、不搞“一刀切”、不搞“一窝蜂”、不搞“一阵风”。
    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避免干部干、群众看“两张皮”;守牢两个底线,既不能村庄污水横流,也不能污水直排环境;不照搬“城市经验”;确保建一个成一个,成一个用一个等等。


 

从22%到28%用了5年,到31%大概用了一年多,现在到45%也仅仅一年出头......不难看出,农村污水治理行动提速明显,一场史无前例的农村污水治理行动正在席卷全国!

总的来说,虽然现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程即将过半,但仍有近50%的需治理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根据近期某些发达地区的调研,那些已建成的农污设施仍有一半以上处于不正常或不能达到设计排放要求的运行状态。

农村污水治理还存在诸多问题,任重而道远。